close

《大國民》於世界電影發展史的意義與影響


1941年,美國影壇出現一個位奇葩 --- 奧森威爾斯,以二十六歲的年輕姿態進軍好萊塢,拍攝了一部超過半世紀仍廣為大眾認定的最佳影片---《大國民》。時至今日,其地位仍為電影界所推崇而不曾動搖。如此一部公認的鉅作,究竟因著何等魅力得以掳獲人心至此,且久久無法忘懷?逼得影評人們只要提起何為「世界電影史上最佳影片」,就得承認非他莫屬?

本片之偉大,造就了許多後人精湛的分析和評論,但多著墨於影片本身豐富的語言系統,和複雜敘事結構的使用技巧。我則較想多由當代歷史背景和電影發展歷程,來看待《大國民》一片在歷史上的經驗和影響,而不深入其技術上的使用。且我認為,若當時好萊塢未形成如此高度工業化的體制,亦無法成就《大國民》被認同的清新與偉大。因此,在討論《大國民》對於電影史之意義與影響的同時,也必須探討究竟好萊塢的片廠制度如何根植於電影界,以至於《大國民》能如雪中送炭般降臨,並為電影史寫下新的熱情與希望。


動盪的1941-《大國民》風光迎戰


1929年間世界經濟大恐慌,各國工廠公司相繼倒閉,社會秩序大亂卻仍維持一次大戰後的和平局面。日本首先破壞相安無事的國際穩定,發動918事變侵略我國東北省,歐洲德義兩國隨即跟進,侵略狂朝一發不可收拾。英法慘敗德義之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公開譴責,並於1941年3月租借法案通過後,成為民主國家兵工廠,以大量的武器軍援英國,戰局因此改觀。美國更於1941年12月,因著珍珠港事件受日突襲太平洋海域而公開宣布參戰。至此,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展開,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1939年,威爾斯以百老匯和廣播界之鬼才地位被雷電華迎接至好萊塢,希望能獲得龐大經濟利益,以挽救並未建立獨特風格的雷電華片廠,且製作出精緻有特色的影片。「當時多數導演能在三十五歲以前得以執導A級片,便自認走運,然而眼前這個年輕小夥子又是個門外漢,居然第一次出馬便享有主導權。」(註一)

在好萊塢的紀錄上,威爾斯破天荒受到史無前例的禮遇。雷電華公司竟然在和他簽約中,完全開放准許他身兼製作人和導演的角色。這意味著他不必承接托辣司式的標準作業系統,而能夠擁有完全的創作空間和超出一般的支配決定權,包括選角以及影片完成後剪輯的權力。當然,威爾斯也極盡所能善用此等機會,盡情享受拍片作業。終於,在1941年,隨著二次大戰的展開,二十六歲的威爾斯也風光進軍好萊塢,拍攝了曠世鉅作《大國民》。


片廠悄然成形


古典好萊塢時期,又稱為片廠時期,一般認為是在1930~1945年間。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亦掀起了美國失業潮。選戰後,羅斯福致力拯救經濟,於1933年成立國家復甦局,為了維護國內的工業能持續發展,對於各公司企業以托辣司和垂直方式營運都放寬制度,以增加就業機會。於是寡頭壟斷成形,對好萊塢工業產生重大影響,促使好萊塢片廠制度,順勢成形。

1939美國成為世界兵工廠,因為大量銷售軍火武器而需要擴增生產,於是吸收一批人力工作,也挽回一些失業風氣。1941美國正式參戰,在加入戰爭的期間(1941-1944)需要更大人力投注支援兵器農業的生產,因此雇用許多工人,使得經濟回轉,甚至民眾生活水準大大提高,有更多能力做娛樂的消費。因此「電影工業也分享了戰時的繁榮經濟,觀影人數驚人上揚」(註二),高度工業化的片廠也更加賣力的運行。


好萊塢機器的瘋狂運轉vs身陷其中的《大國民》


片廠制度


所謂片廠制度,即是由幾家公司掌控整個好萊塢電影產業。主要是派拉蒙、華納、米高梅、博偉、福斯、哥倫比亞、環球和聯美。(發行《大國民》的雷電華並不屬於幾大片廠之一,前言已提過:因其未發展出特色,經濟困窘而需挖掘有才幹的人才為其謀利拍出一部賺大錢的好片,因而找上奧森威爾斯。)

各個大片廠皆擁有相當強的資源,在政府放寬制度下,以垂直整合的模式壟斷市場,擁有一個連鎖戲院,更掌握一個國際發行機構。較少無戲院的則為小片廠,如哥倫比亞、環球和聯美。

片廠以托辣斯方式分工精細的固定各層部門的工作,劇本寫作部負責撰寫上級指示的故事腳本,寫完後送入劇本修改部,再將劇本傳往導演手中。整個劇祖開始如火如荼的進行拍攝,於進度表期限內務必完成,再將底片交往後製部門剪接為完成帶。各部門在一個動作完成傳往下個部門的同時,馬上接到另一份指示開始新的工作,有如機器一般俐落迅速的運轉。「八家片廠每年要生產四百七十六部片」(註三)又因垂直整合的緣故,大片廠直線控制市場的產品流程,從製作發行直到放映,因此於影片完成後得以送到自己旗下的戲院播出。放映部門則隨時密切注意觀眾的收看情形和售票率,很快可以在電影急速大量生產的狀況中,歸納出何種類型為觀眾最愛,便奮力往此類型發展,直至觀眾用票房反應他們想換換口味為止。當然原因之一也是因在量產時間壓力下,片廠只有拍攝依照固定原則來說故事的題材,劇情類似甚至連場景都類似,才能快速又機械式的符合經濟原則下,完成以商業為考量的電影。因此,類型電影的根基在片廠時期穩固被奠定。

在如此高度工業化的體制下,由少數的大公司壟斷了整個好萊塢電影事業,甚至不僅在製作方面,連映演事業都受其掌握,幾乎沒有空間包容一個風格衝突於當代的影片。若想要在當中特立獨行且創造出一番不同,所需的資原和動力相當可觀,又必定冒著許多危險。甚至當時觀眾對類型電影的熱愛,也都間接逼退了許多渴望做出突破的人。有資金拍嗎?能夠做出怎麼樣的改變?這樣的方式會被觀眾所接受嗎?就算拍了,會不會沒地方放映?就算放了,會不會沒有票房?然而威爾斯散發著年輕的熱情,打破種種限制和顧忌,當然也因著雷電華給予的高度自由,都鼓勵著他拍攝了《大國民》這一部影響後世至深的影片。


類型電影


威爾斯登上影壇的時間,正直好萊塢電影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類型電影大都流於刻版制式化,讓觀眾以熟悉的方式獲得滿足,提供一個人民逃避現實進入夢想的管道。

每個片廠幾乎專注生產某種特定類型的電影,例如米高梅就專門拍攝歌舞電影,華納則拍攝警匪片。觀眾幾乎只要看到出品的公司是哪家,就能了解這部片是哪種類型的電影。

類型電影充斥著好萊塢片廠,影響至今日我們在看電影前也會下意識直接判斷電影,是愛情片,動作片抑或驚悚片?當時電影工業只為了商業目的而生存,導演編劇必須要在經濟考量前提上,尋找空間發展自己的藝術特性,倘若兩者須捨其一,則以片廠本根本利益為優些選擇。「著名的西部片導演約翰.福特曾經說:『在我們的職業裡,一次藝術的失敗算不了什麼,一次商業的失敗則算是一個判決,秘密就在於要去製作既取悅觀眾,又允許導演施展個性的片子』」(註四)這段話將好萊塢片廠的精神發揚至極,更引導出類型電影產生的原因。

在類型電影和片場制度相輔相成下,電影拍攝手法固定一成不變,無論是哪種類型,都包含了一個固定性格的主角,一定的劇情架構和不斷重複的場景,鋪陳一段觀眾耳熟能詳的劇碼後,來個老是演不膩又完全可預測的結局。「古典好萊塢時期類型電影是票房保證之一」(註五),每家片廠重複著之前票房暢銷的作品類型,在可行範圍中加入一點新意,努力創造下一次利益的回收。

由以上可以得知,觀眾幾乎是電影類型真正的作者,用票房來影響拍攝方向。至於在當代這麼龐大的工業體系中,導演的存在代表的是合種意義呢?其實只是如同編劇剪接一樣,代表了生產線中的一個環節,接收到一個工作便盡力快速且專業的完成他的職位該解決的事情,無法在電影中發揮主導權成就一部屬於自己特色的影片。

《大國民》的出現,儼然成為一部作者電影。身兼導演製片,且完全擁有開放式權力的威爾斯,要讓大家看到電影的創新和改變。電影是可以這樣拍的!誰說一定要遵循所謂古典的模式,或類型的走向?《大國民》是個作品,包裹著著強烈的個人風格,不屬於任何工廠大量製造下的產物,而作者即是奧森威爾斯。

其權力大至參與編劇、挑選演員、工作人員,甚至擔任主角,直至影片的剪接都擁有高度的自由。他在不受限制下導演了本片,是個完全的控制者。這在類型電影盛行的年代是不可思議的,原本完全不受重視的導演地位,竟在瞬間成為必須注視的焦點。也就是,《大國民》出現的那一刻,導演---說話了。


威爾斯把《大國民》捧進影壇


《大國民》的成功是來自於一個好萊塢的叛逆者向傳統挑戰的結果。威爾斯在當時的大型片廠工業體制下做了相當大的突破,身處於類型電影量產的模式裡,勇於綻放出自己的光芒,使本片無法被定義為類型電影的任何一種。「《大國民》使電影第一次擺脫了傳統格局的束縛,創造了現代電影的先河。」(註六)他對傳統的古典好萊塢審美觀念,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處理。果然在影史上留下不朽的痕跡。有關於技法部分,幾乎《大國民》整片裡面整個語言系統,都廣為流傳,且對於40年代當時的電影工業者產生深刻的影響。包括:快速的蒙太奇剪接和突然的音量變化;場景的寬廣富麗;極度仰角的運用;攝影機運動;燈光的高度反差;光影的運用;場面調度;深焦鏡頭和敘事結構…。然而本文特別以末二者來討論大國民的創新和影響力,因其為後世代來最大的驚喜。

首先最大的突破即來自於深焦鏡頭的運用。在更早期的20和30年代,攝影師大部分使用柔焦,直到30年代末期才出現了所謂的深焦鏡頭,但真正將深焦傳遞下去且成為慣用風格的,即是1941的《大國民》。片中威爾斯大量使用深焦鏡,並且相當成功的在畫面上詮釋出來,威爾斯把前景的人物擺放在極度靠近攝影機的位置,而背景的人物則完全擺放在背景位置上。深焦使前景背景都清晰,讓觀眾能夠選擇自己所要解讀和注視的主題。更因為本片是是藉著幾個人物的回憶來堆砌劇中主人翁凱恩的一生,深焦鏡頭能使觀眾在資訊已經被侷限的狀態下,由畫面中找尋蛛絲馬跡。因影片裡每個人的回憶和表達,是憑靠著自我主觀的感受和認知,在當中也摻雜許多和主角相處時的利益衝突,因此所表達的東西不盡然誠實更不可能客觀。但由於觀眾認識主角的方式,只能來自於這些人口中的陳述,著實太狹隘。因此,體貼的威爾斯便巧妙送給觀眾一個大禮物---深焦鏡頭。在當中,觀眾可以找線索尋感覺,靠著自己來獨立判斷和了解凱恩這號人物。

深焦鏡頭如此成功的被威爾斯運用在《大國民》中,以致於此種拍攝方式成為40年代好萊塢影片重要風格之一,跟隨者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形成當代普遍流行的使用手法。

《大國民》的敘事結構,亦是當時的一大驚奇。古典好萊塢承接著十八世紀的說故事技巧,這種結構一定要由:開頭>中間>結尾,並且故事一定來自於某種秩序被破壞,結尾也必須恢復原有的秩序。所以守法的遵循著:形成秩序>秩序被破壞>秩序被修復的原則。這種故事架構能讓民眾將自身寄情其中,投射情感並同時在苦難裡得到救贖,總之必定有著一個大快人心的結局。無論如何發展,好人必定會得到最終的勝利,惡者則必定會承受惡報。而在鋪陳故事的過程中,因果關係是不可忽略的,情節要環環相扣直至故事唯一的結尾,才能讓過程不會產生讓觀眾看不懂的疑慮。

《大國民》則完全推翻古典敘事法則,是電影史上結構最為複雜的一部電影。他採用倒敘手法來呈現。使得以情節因果做主軸的敘事方式被打破,時間序列也被打散。並且將故事分割成許多片段,連同一事件也藉不同的人的觀點來再現。至於結局更採取了開放式結尾,片末並不告訴觀眾什麼是解答,威爾斯是好人或是壞人?究竟是什麼影響了他的一生,造就這種性格?影片設下線索讓觀眾細細思想,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正確答案,反而是必須主動自己去分析。此種新的敘事結構,為觀眾留下寬廣的伸展空間,觀眾成為判斷事情真相的主人,不再只是坐在電影院中受強迫接收因果訊息的奴隸了。「奧森威爾的《大國民》,把三、四十年代的美國電影藝術推向新高峰,更開創了美國電影採用新敘事結構敘述故事的風氣。」(註七)


結語 --- 永垂不朽的《大國民》


縱然本片的意義和影響至深,卻不被當時的觀眾所接受。入圍了九項奧斯卡提名,卻只獲得一項最佳原創劇本獎,甚至票房也奇慘無比。或許當時的觀眾,無法如此快速的接受過於創新的作品,仍是傾向觀看有把握又安穩的類型電影,畢竟類型電影仍是當時的票房保證之一。

無論當時觀影率如何,《大國民》的影響和地位是不可泯滅的。「《大國民》不僅是美國電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實驗影片,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為人們所公認的創新之作,被人們稱之為『覺醒的電影』、『現代電影的紀念碑』。」(註八)其做法和精神,讓後世至今依舊不得不承認他是世界電影史上的最佳影片。




註:


(註一)認識電影 焦雄屏譯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註二)電影百年發展史 廖金鳳譯 台北︰麥格羅•希爾遠流國際股份有限司
(註三)好萊塢電影夢工廠 李達義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註四)世界電影史話 尹鴻、鄭光輝著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註五)好萊塢電影夢工廠 李達義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註六)世界電影鑑賞辭典 鄭雪來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註七)世界電影博覽 斯群著 重慶出版社
(註八)奧斯卡大觀 王桂羊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tying 的頭像
    citying

    citying122

    cit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